李欣倫老師的前一部作品《以我為器》是一本書寫女性懷孕前中後的散文,而這次《原來你什麼都不想要》書寫了婚姻中的故事,而書名來自於張惠妹的〈原來你什麼都不想要〉,婚姻故事聽多了,浪漫的可怕的都有,來聽聽作家的婚姻故事。

真實生活與書寫

  若你近期看過《以我為器》,其實會發現這兩本的安排方式是一樣的,都分為四輯+後記,這次在分輯部分引用辛波絲卡〈一個女人的畫像〉詩作,拆成四部分使用,詩作的運用這小地方是我準備要寫心得才發現的,說真的有些事情好像都是準備提筆才會挖掘出更多細節。

  其實讀老師的散文我覺得很像在窺探她的隱私,因為作者本人是現實會遇見的人物,她書寫的所有事情總給我朋友在說「家事」的感覺,說起來朋友有時就是容易互相抱怨生活,說自己爸媽很機車、老公不顧小孩、小孩有多煩等等的,有時候其實我也很想聽聽被抱怨方的說法,算不算一種自以為的平衡呢?我覺得作家和藝人是一樣的,在社會上掌握了一定的話語權,當要書寫自己的事情時,鄉民網友會有許多意見看法,鼓勵責罵都有,八卦是網友點擊最高流量的文章。

  在上一部《以我為器》藉由作者的書寫我得以了解懷孕的女性,這次作者帶來了其他婚姻故事,她身邊的女性故事與她自己本身的生活,第一輯就揭露我覺得是整本散文,或是說作者本人在這段期間就十分想要宣洩的婚姻故事,看完大概可能覺得是鬼故事;今年詐騙多,「投資機會」也很多,投資理財有賺有賠,投資詐騙有去無回,將家產拿去投資從十幾年前應該就聽過吧!電影、電視劇也非常多這樣的劇情,至今也是一樣的,投資機會都在身邊流竄,似乎這些故事背後都有個受災的女性?

  去除第一輯書寫得很平靜的投資鬼故事,其他篇文章也很貼近生活,散文的有趣大概就是看作者講一些生活小事,好比說〈半臉〉,疫情的這兩年,如果有新認識的人,有沒有一種很難記得完整臉孔與戴口罩的面容?一開始戴口罩認識,等脫下口罩前我們都會自己腦補樣子,企圖還原她的真實,但是可能拼湊不起;〈水面下〉原本以為要講游泳的故事,一個轉折就講到公共場所孩子哭鬧,也是心有戚戚焉,有時看到大哭的孩子不免皺眉,但如果孩子被賞兩巴掌,哇,我心情一下又轉換到也可太可憐,養育孩子真的十分為難啊!

來去讀冊買書:原來你什麼都不想要

延伸閱讀:

 

  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